大部份人聽到三件事就會怕到雙手亂搖還一直往後退,


哪三件事這麼可怕?


對女生來說, 大概是抓蛇. 抓老鼠和不化粧出門,


ㄘㄟˊ, 別鬧了, 不是這個, 


重講,


大部份人講到哪三件事就怕?


就是上台演講. 唱歌和畫畫!


三件中, 二樣用到口, 一樣用到手.


 


畫畫. 唱歌和說話其實是一種本能,


你看小孩子, 話還不會說, 也不用教, 就依依呀呀了,


他一拿到筆就亂塗, 牆上啦. 地板啦. 紙上啦... 畫得到處都是.


 


如今, 拜卡拉OK之賜, 唱歌的人多了,


拜茶和政治 (或八卦) 之賜, 不但人人會打屁,  打的還是響屁,


奇怪的是, 除了畫地圖(路線)給外地的朋友, 我們是很少畫的,


注意到沒? 就算街頭藝人, 彈琴唱歌的一定比幫遊客畫像的多 (而且作畫時通常不說話).


 


正因為畫的人少, 所以看到有人畫畫我就特別開心,


什麼時候會看到一群人在戶外同時畫畫呢?


 



當然是寫生比賽了,


 


 



上個月, 由屏東縣政府主辦, 小博士文教機構協辦的「美美世界~畫我家鄉」寫生比賽就在老實麵對面的龍頸溪公園舉行 (見紅布條的第三行)


小博士文教機構的廖董一直很照顧我,


當年他教過的小朋友如今都大學畢業了, 當他們回來看廖董時, 廖董就帶他們來麵館用餐,


去年, 幼稚園還特地帶小朋友來老實麵做校外教學咧.


我跟廖董說:「需要什麼儘管說, 水這裏有, 洗手間在那兒...」


 


對我來說, 寫生比賽不只看畫畫, 也是觀察親子關係的好地方, 像今天我就發現了五種關係:


(照片僅供參考, 與敍述無關)


 


 


第一種: 身分交換型



每逢這類比賽, 常見身分反過來的家庭, 父母變成子女的「部下」,


愛子(女)心切, 父母們唯恐侍候不周, 孩子甚至不用動口就主動倒茶搧扇子.


 


 


第二種: 干涉型



這一型最好玩,


「厚, 偉咖加拍跨...」(厚, 畫得這麼難看....) 老媽實在看不下去了, 甘脆自已來比較快.


 


 



不過有時是孩子龜行, 繳卷時間都快到了, 畫紙還是白的...


 


 



但也說不定孩子跟本就不想畫, 只是不畫的話會被扣零用錢.


 


 



也有老師為了校譽主動「幫助」孩子上色,


只要有一個同學得了名次, 哇, 「賀“本校”(或“本園”) 某某某得第三名!」


 




 第三種: 遙控型



「這裏用紅色!」(孩子用紅色, 然後等待下一步指示.)


「這邊擦掉重畫!」(孩子擦掉重畫, 然後等待下一步指示.)


  ( 驚! 最左邊那個小朋友長的有一點老...)


 


 


第四種: 稱讚型



媽:「美眉, 馬迷覺得妳畫得好棒喔, 妳在馬迷的心中是第一名.」


女:「可是我覺得還不是很好吔.」


媽:「哦? 哪裏不好?」


女:「這裏(手指著草地), 我想畫一隻小白兔.」


媽:「哇, 馬迷都沒想到, 美眉好棒...」


 


 


第五種: 若即若離型



父母給孩子們空間, 但陪在附近不插手,


沒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更好的了.


 


不過也有神奇的地方,



地上竟然有畫好的「樣本」, 甚至還有半成品, 只要加工一下就行, 這就厲害啦.


 


 



    


對幼齡兒女來說, “陪”是很重要的, 那能給她們安全感,


 


 


    


但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 父母在身邊可能讓她們倍感壓力, 還是讓她們自在的畫比較好.



 


正當小朋友埋首作畫時,


就在龍頸溪公園對面, 因為鍾氏祖祠的重建, 也有畫匠專心作畫, 成為有趣的對比.





 


 


後記:


教了幾年兒童美術, 並不贊成讓幼齡兒童學畫,


幼兒最寶貴的, 就是豐富的想像力, 太早學畫反而會扼殺他們的童真,


那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畫呢?


當他們自己想學的時候,


當他們希望自己能畫得更好但畫不出來的時候,


那至少也要小學中年級以上,


這有點像尿尿, 尿尿一出生就會, 根本不用教, 到處亂灑,


有一天發現這樣不行了, 要知道怎麼控制那個肌肉, 這時尿尿就要學了;


吃飯也是, 一開始用手抓, 什麼都往嘴巴裏送,


慢慢的學習用筷子. 用湯匙... 學會分辨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 對吧,


學畫畫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連自己也覺得這兩個例子怪怪的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莎士比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