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爸請客, 帶你去一家我吃了四十年的老店」
「哇, 老爸最好了, 是上次那家安平牛肉湯嗎?」
「不是, 到了就知道了, 我們走吧」
(10分鐘後...)
爸說的老店就在民權路二段上, 叫「上海華都小吃」,
乖乖, 店門前竟然掛上“米其林綠色指南”布條!
看門口堆滿的蒸籠, 就知道這家小吃店是有兩把刷子,
今天不是假日, 大家已擠成一團, 連上洗手間都要像跳芭蕾一樣轉來轉去才行,
真是座無虛席. 門庭若市. 高朋滿座. 一步三折. 有驚無險啊,
「來, 嚐嚐他們家的招牌“松針小籠包”」老爸顯然很開心, 好像這小籠包是他做的,
「“松針小籠包”? 名字挺鮮的, 是包松針嗎?」我心裏滿是好奇,
老爸為我們作了感謝禱告後就開動啦,
原來松針是鋪在下面...
店家的原意應該是要把松針的香氣蒸入小籠包,
只是我吃了一籠下來, 實在嚐不出有什麼松針的香氣,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五葉松重覆使用的關係?
「如何?」老爸笑瞇瞇的問我,
為了不掃老爸的興, 我說:「好吃」
只不過我說的是小籠包本身好吃, 不是松針小籠包好吃,
餐畢, 就在華都隔壁, 我發現了一幢美崙美煥的建築,
「咦? 這不是社教館嗎? 我小時候來過, 現在怎麼叫“公會堂”了?」我問老爸,
老爸也一臉茫然:「我們進去了解了解」
原來小時候這裏確實是叫“台南社教館”,
以下引用資料(褐色字體)來源: 台南公會堂官網
「日治初期台南地區缺乏公共聚會場所,明治四十一年(1908)地方集資成立「社團法人台南公館」,
擇定吳園建館。明治43年(1910)9月興工,次年二月落成…1923年,台南公館更名「台南公會 堂」,
國民政府來台後, 於1945年改稱「中山堂」,其後(按:1955)在此設立「台南社教館」,民國87年(1998)
為台南市定古蹟。」
“赤陽會”(赤陽洋畫會)第一次在公會堂展出, 會員有顏水龍. 廖繼春和陳澄波.
二樓的直立白柱(紅磚牆前)就是“愛奧尼克柱”,
「建築特色:愛奧尼克柱式在台灣並不多見,於台南社教館中是為一大特點,每根柱子位於一對曲線
優美之托架上更是特殊,宛如歐洲風範主義(Mannerism)之手法,建於一五二五年位於佛羅倫斯,
由米開朗基羅設計之勞倫先圖書館(Biblioteca Laure-ntian Library)前室就有類似之手法。」
一樓大廳內展示的模型
右下方是柳屋食堂
公會堂後面還有座“吳園”
我住台南這麼久, 竟然今天才知道有“吳園”, 慚愧啊,
柳屋(食堂, 約建於昭和9年),
現為遊客諮詢處及販售部, 賣些咖啡飲料和台南當地特產,
不料就在這個時候, 我最~最~最痛苦的事終於發生了!
「你幹什麼 !!!?」
我對著相機大吼:「你怎麼可以沒電了!」
...
吳園可是號稱台灣四大名園啊!
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齊名,
而我... 我...
竟然這個時候相機沒電 !
嗚~ “吳園”, 我對不起你... (泣~)
還好, 我常回台南探視多桑和卡桑,
二個月後...
這天晚上, 我又來看美麗的“吳”小姐了 (她身後的大樓是遠東百貨),
話說170年前, 台南吳春貴承販台灣鹽業致富,
其子吳尚新繼承家業, 家境愈富,
道光初年, 吳尚新乃將其宅第北邊原屬荷治時期荷蘭通事何斌的庭園舊址加以收購,
並依地勢起伏建構水榭庭園, 更聘名匠仿照漳州城外“飛來峰”的形勢, 佈置假山. 池台水閣, 名為「吳園」,
吳園地靈水秀, 當然吸引不少名士詩人前來吟詠, 例如連橫(連雅堂, 上圖左那位帥哥就是)便曾在此賦詩,
除「林家花園」及「萊園」保存完整外, 「萊園」已不復見,
而吳園僅存一小部份現址, 其餘為日治時期由日人收購改建成公會堂了.
吳園見證了滿清. 荷蘭. 日本和國民政府,
江山幾度更迭, 人事全非,
羅貫中曾在三國演義開場時引述了楊慎名句:「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這話用在吳園身上, 倒也合適.
繼續看: 兵馬俑- 秦始皇的地下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