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照」或「對比」是常見而且有效的教導方法,


以聖經中的兄弟檔來說, 該隱亞伯 就是最常被引用的對照,


其次是雙胞胎的 以掃雅各,


這兩對兄弟的個性南轅北轍. 對比鮮明,


很容易讓人記住該與不該.


( 雖然浪子回頭的著名故事也是兄弟檔【路加福音15章】, 但因那是比喻, 就按下不表 ).


 


先拿以掃和雅各來說吧,


「以掃善於打獵, 常在田野,  雅各為人安靜, 常住在帳棚.


   以撒 (父親) 愛 以掃,    利百加 (母親) 卻愛雅各」   (創世記25章27.28節)


多有意思的描述, 現代父母看了當有會心一笑.


 



至於聖經中最有名的姊妹檔, 當非 馬大馬利亞 莫屬,


( 這位馬利亞並非耶穌之母, 只是同名而已, 類似我們的雅婷和怡君, 名之者眾  )


基於【 路加福音11章38-42節 】, 很明顯是馬利亞比較好,


但我有不同的看法....


 


按上述的場景, 這時是公元32年的秋天時分, 耶穌 進了 伯大尼 並來到她們家作客,


馬大 忙於招待的事, 可能搞到汗流滿面. 心情緊繃了,


可以理解, 主來了嘛 (說不定還有其他門徒一起 註1), 換作今日, 我想所有姊妹都不輸 馬大 吧,


馬利亞 呢, 卻好整以暇的「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這時 馬大 不禁向 耶穌 發了牢騷:


「主阿, 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人伺候, 你不在意嗎? 請吩咐她來幫助我」


耶穌怎麼說 ?


「馬大馬大, 妳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


顯然當時得到主讚賞的是 馬利亞 而不是 馬大,


 


既然如此, 為什麼我有不同的看法呢?


因為我們容易犯一個毛病, 這個毛病叫「印象」,


只要「我對某人印象不好」, 至於此人是否真的不好? 「不管, 反正我不喜歡他...」


例如一講到 彼得, 大家立刻想到的是「三次不認主」的 彼得,


很少人會想到「進墳墓裏去看...」的 彼得  ( 約翰福音20章3-6節 ), 雖然這兩個 彼得 是同一個人.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因為我們總是用「印象」去判斷一個人或一件事,


那印象又是怎樣來的?


以 彼得 或 馬大 的事例來講, 印象是我們聽說來的 ( 因為不可能和他們見面 ),


愈常聽說, 印象就愈深.


 


同理, 我們會不會一提到 馬大, 就想起這個女人「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看來 馬大 確實一直有這個問題, 她可能常把自己搞到團團轉,


結果不但給自己壓力, 也給身邊的人壓力,


主遂利用這個機會幫助她重新把拼圖放進對的位置.


 



但 馬大 是否每件事都「沒有選擇那上好的福分」呢?


當然不是, 原因至少有二:


一. 後來她們的兄弟 拉撒路 去世的時候, 耶穌 為此再到伯大尼探望這對姊妹,


      按約翰福音11章20節的記載:「馬大 聽見 耶穌 來了, 就出去迎接他...」


      這個「出去迎接」, 可不是我們現在到門口開門或到樓下去接他上來這種,


    「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 仍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30節)


      可見 馬大「出去迎接」是指跑到村子外面去了, 那至少有一段路吧, 


      而且, 為什麼 馬大 會聽見耶穌來了?


      若不是她作了安排請人特別通報, 就是她一直注意此事,


      這是很費心神的, 尤其弟弟才剛過世...


 


      馬利亞呢? 「 馬利亞 卻仍坐在家裏」


      這對姊妹的個性倒有點像以掃和雅各, 一個好動, 一個好靜.


 


二. 同上述場景, 耶穌問 馬大:


    「復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妳信這話嗎?」


      馬大說: 「主阿, 是的. 我信你是基督, 是上帝的兒子」


      ( 在這件事上, 馬大 顯然「選擇那上好的福分」)


 


後來當耶穌請人移開 拉撒路 墓穴的石塊時,


說「主阿, 他現在必是臭了, 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的是誰?


是馬大 ! 


我猜 馬利亞 的皮膚一定比 馬大 好,  馬大 實在操太多心了 ( 所以臉上皺紋會比較多  ).


在日常生活上, 馬利亞能「選擇那上好的福分」 必然是因為 馬大 讓她無後顧之憂.


 


所以, 馬大「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沒有「選擇那上好的福分」只限於那次事件,


而且耶穌糾正 馬大 時用的語氣, 一定不是責罵的那種,


所以我不會用刻板「印象」去看 馬大,


也不會用取笑的口吻說某個姊妹:「妳這個馬大....」,


因為馬大不是猶大 , 不應被當成「壞人」來用,


彷彿她從此就是黑五類, 每次都沒有「選擇那上好的福分」似的.


 


有意思的是, 以馨香膏抺耶穌的腳, 再用頭髮抺勻的, 是 馬大 還是 馬利亞 ?


是 馬利亞  2


 


而當 馬大 發牢騷時, 馬利亞 並沒有反唇相譏: 「哼, 妳看吧, 連主都說我對, 是妳有問題... 」


所以, 馬利亞 是好姊妹, 馬大 也是好姊妹,


她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逹對主的愛.


 


在你身邊一定不少 馬大 和 馬利亞,


主的用意不是要我們去比較誰好誰不好,


這樣的比較和列國的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  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


    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 並且穿上新人...」 (以弗所書4章20-24節)


 


如果妳像 馬大, 或可放慢一下步調, 呼吸經常做深一點,


                          畢竟生活有那麼多事而我們又不是三頭六臂, 最好分清主次緩急,


                          多花點時間想想, 哪些事其實不做也沒關係, 讓自己稍微放鬆一下不是罪惡;


如果妳像 馬利亞, 請體會妳身邊的 馬大 ( 說不定妳的馬大是尚未信主的丈夫或父母 ),


                               謝謝她們做那麼多, 好讓妳能「選擇那上好的福分」


 


註1.  路加福音10章38節表示, 馬大接「他」(耶穌) 到家裏, 所以看來是耶穌一人受邀, 


      但經文也說「他們」走路的時候, 可見當時進伯大尼的還有眾門徒,


      馬大 會不會只準備耶穌一人份的吃用呢?


      經文沒有說,


      當然 伯大尼 可能還有別的門徒可接待餘人.


 


註2. 以馨香膏抺主, 據新約的記載其實發生過兩次,


         一次是馬利亞, 另一次是一名婦女( 當時的賓客中有人指控她是個‘罪人’),


         兩次的場合都發生在用餐時, 請耶穌吃飯的主人都叫西門,


        (聖經裏至少有9個西門和6個馬利亞, 這兩個名字在當時都是菜市場名, 如今天的大衛. 約翰...)


        但這兩個場合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不同,


        馬利亞的那次, 發生在公元33年尼散月9日, 地點是伯大尼名叫西門的痲瘋病人家裡,


       ‘罪人’那次發生在公元31年逾越節之後, 地點在拿因城(或附近) 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家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莎士比豬 的頭像
    莎士比豬

    莎士比豬的部落格

    莎士比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