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有一個缺點, 就是常常委屈求全, 也因此容易自責.


我認識一些善良又盡責的基督徒父母, 他們自認當父母當得很慚愧, 因為沒有把孩子教好, 


說沒有教好倒不是因為孩子混幫派或吸毒或把女生肚子搞大了那種事,


這些孩子都算乖的, 功課也在中段水準, 即然如此, 為什麼他(她)們還自認教不好?


一個原因是比較 (或被比較),


不信主的家長比孩子讀什麼大學或做什麼工作,


有些(只是有些)教會的家長則有意無意的比你有幾個孩子受洗. 比孩子幾歲當上牧師. 比孩子的佈道時數, 


這些拿來比的事情都和數字有關, 聽了好氣又好笑.


 



話說回來, 就算你與世無爭, “比”還真是避免不了, 十二使徒不就老是在比誰最大嗎?


《馬太福音20:20.21》就講過一件事,


有一天, 雅各和約翰這二兄弟的媽媽去見主, 為什麼呢?


「求你答應, 讓我這兩個兒子... 一個坐在你右邊, 一個坐在你左邊.」


主很能理解當媽媽的心情, 但他仁慈的拒絕了,


「其餘的十個人聽見了, 就惱怒這兩兄弟.」(馬太福音20:24)


可見十二使徒的關係未必是兄友弟恭那種, 那能說真理沒用嗎?


不, 真理有用, 只是我們不要把真理當泡麵來用,


以為打開聖經唸上兩節經文再加上一個禱告, 登~ 壞品格就不見了,


有這麼容易的話, 耶穌講完登山寶訓就可以退休了, 哪還需要付出生命作為贖價?


不過, 雖然使徒們有這些奇怪的弱點, 主看出他們的內心還是良善的, 所以「愛他們到底」(約翰福音13:1),


父母們時常反應過激, 所以主的這個榜樣對父母們很重要, 不要因為孩子講不聽就不愛他們了.


 



除了比較, 還有一個原因讓基督徒父母們自責, 就是“太謙卑”了


凡事只要前面加個“太”字都會讓優點變成缺點, 


太謙卑的父母永遠覺得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不夠好, 


太謙卑其實是一種驕傲, 因為比上帝的標準還高.


「你永遠不夠好」的想法在聖經裏找得到依據嗎?


很遺憾, 找得到, 就在《約伯記1:9》,


但提出這種想法的不是上帝而是撒旦,


約伯明明是個「為人正直. 敬畏上帝. 遠離惡事」的人, 撒旦卻認為約伯不夠好,


結果在《約伯記2:4.5》, 撒旦不斷試探約伯, 若非上帝阻止, 約伯只有往死路裏去,


上帝信任約伯, 撒旦則不, 


當我們對著鏡子或對著孩子說「你永遠不夠好」時,  我們像誰呢?


 



信心不能遺傳!


例如撒母耳和約西亞, 他們都是聖經中有名的好人, 偏偏他們的孩子比不信者還糟,


撒母耳和約西亞言傳身教, 該做的全都做了, 孩子硬是選了最糟的人生,


撒母耳和約西亞有因為這樣就在自責和懊悔中渡過晚年嗎? 沒有,


我相信他們只要一想到孩子就會感到傷痛,


但他們用更大的努力把自己留在正軌上, 而不是整天想「我孩子怎麼不如亞伯拉罕的孩子?」


何況上帝從未因此指責撒母耳和約西亞, 不是嗎?


 



再想想以撒吧,


他生了雙胞胎(創世記25:24-26), 結果只有雅各喜愛屬靈的事,  上帝因此只給以撒五十分嗎?


雅各的親子教育看來更糟,


11個兒子中 (當時便雅憫還沒出生), 10個哥哥竟然聯手把小弟約瑟賣去埃及, 女兒底拿一樣好不到哪裏去,


12個子女有11個不屬靈, 上帝因此收回對雅各的祝福嗎?


還有, 耶西又如何? 他的7 個兒子裏上帝只喜悅大衛, 耶西是為另外六個痛哭呢, 還是為這一個高興?


如果以撒. 雅各和耶西活在現代的教會裏, 或許他們也不能倖免, 照樣要被某些模範父母比下去 (一笑~)


信心的建立從來不是容易的事,


別說孩子, 連使徒都承認他們的信心不夠, 所以才對主說:「求你加強我們的信心」(路加福音17:5)


經文中用了「我們」這個表達複數的句子, 可見信心不足是大部份使徒甚至全部使徒都有的問題,


連使徒都這樣了, 我們憑什麼認為孩子(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會背兩節經文就應該有信心呢?


 



上個星期, 一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孩子不想聚會, 她為此非常苦惱, 


「我還有什麼做不好的地方?」 她問,


唉, 天下父母心, 愛孩子的父母總是自問「我還有什麼做不好的地方」, 而他們一定也找得出做不好的地方來,


我還沒遇過覺得自己夠好的父母 (覺得自己很好孩子不好的父母, 大都是自私又不負責任的傢伙),


誰說養子不教一定是父母之過?


如果是的話, 那麼撒旦和反叛的邪靈怎麼說(為數還不少), 難道是上帝做得不夠好嗎?


上帝有因此自責, 認為自己不配作造物主嗎? 因此沒心情聽禱告了嗎?


沒有嘛, 那盡責的父母們又何必老是定自己和孩子的罪呢?


上帝憑著贖價已經宽恕的事, 我們為什麼認為上帝的宽恕無效, 還繼續用自責懲罰自己呢?


基督徒要喜樂, 必需先從“停止自責”開始 (註).


自責會變成一種習慣,  


下一次當你想自責的時候, 不妨把時間放在更有用的地方, 例如禱告,


正如《腓立比書4:6.7》所說:「應當一無罣慮, 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 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


                                                       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有些父母對自己的親子拼圖並不滿意, 或許以下三個盲點正是讓親子拼圖出錯的地方.


第一個盲點: 只要把孩子帶來聚會, 孩子就會愛上帝.


父母們以為這樣做是信賴上帝, 但其實這是“依賴”而不是“信賴”,


怎麼說呢?


按《以弗所書6:4》『要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他們(孩子), 糾正他們的思想, 把他們撫養成人.』


父母們就想, 聚會教的比我教的還好, 把孩子帶來聚會就對了,


如果父母的教育程度不高, 由於缺乏自信, 認為自己不會教, 也教不好, 這種現象就更明顯,


當孩子不愛聚會時, 父母的第二個盲點就出來了: 恐懼!


父母們非常恐懼兒女失去上帝的保護, 他們心想:「完了, 我的孩子不愛上帝了怎麼辦?! 他們要被毀滅了.」


有些父母恐懼到不知所措, 不惜撂下狠話:『 你不愛上帝, 我也不愛你.』」


 



我知道父母們其實不是這個意思, 他們真是慌了,


趁你現在還沒慌, 請稍微想一下“浪子的比喻”,


有時候孩子需要上碰壁學校才會學乖, 就像耶穌在比喻中說的這個浪子,


由於親身經歷, 孩子從錯誤中體認到原來聖經是對的, 真理因此進入孩子的心,


如果少了這一層, 信仰只是父母的, 不是孩子自己的,


可惜, 基督徒父母太保護孩子了, 不容許他們有犯錯的機會.


在浪子的比喻裏, 讓浪子回頭的其實不是他走投無路, 否則他客死異鄉也就算了,


讓他回頭的, 是父親的慈悲, 


經文說『他離家還遠, 父親一看見他就動了憐憫的心, 跑上前去抱着他的頸項, 親切地吻他.』(路福音15:20)


比喻裏的父親可沒有說:「你不愛上帝就不要回來.」


不過, 除了慈悲, “浪子的比喻”還有一個重點, 請注意第22節!


 



父親對僕人說: 「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上, 把戒指戴在他手上, 把鞋穿在他腳上.」


這點非常重要, 這位父親除了愛, 更給了孩子尊嚴 (尊重)!


這就是基督徒父母的第三個盲點, 愛孩子, 卻不尊重他們.


當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一樣時, 父母們做的等於是“浪子的比喻”的反面版:


「快把他身上最好的袍子扯下來, 把戒指奪去, 把鞋脫掉!」


缺乏尊重的愛對孩子來說會讓他們受不了, 


主是怎麼說的? 「被壓受的蘆葦他不折斷! 」(以賽亞書42:3)


但這三個盲點有可能使父母變成折斷蘆葦的人, 雖然父母們不是故意的.


 



再回頭多談談第一個盲點: 把依賴當信賴.


父母把孩子帶來聚會, 心想:「有上帝教還擔心什麼?」


如果聚會都會教, 上帝都會教, 聖經都會教, 弟兄姐妹都會教, 那父母要教什麼?


這就是依賴, 好像把上帝當成補習班, 父母只要接送到教會就好.


聚會當然好, 所以我們才需要聚會,


但為什麼有些孩子參加聚會參加了好多年, 最後還是不愛上帝?


原因好幾個, 很可能他們參加聚會是不得已的, 就像不愛唸書的孩子不得不上學一樣,


只因為還小, 他們沒有能力拒絕,


一旦他們能獨立( 例如滿十八歲, 或者工作有了收入, 尤其是能離家), 就不再願意聚會了,


父母當然很驚訝, 心想過去一直好好的, 怎麼突然...


其實這個“突然”早就在孩子心裏了, 只是他們隱藏得很好罷了,


這期間孩子一直是雙面人, 他們在父母眼前是乖乖牌, 在學校和朋友面前卻是另一個樣子(他們也演得很苦),


父母一直沒有察覺, 還在自我感覺良好,


當他們看了孩子的臉書才驚訝的說:「這是我的小孩嗎?」這才發現他們根本不認識自己的孩子,


聚會是好, 卻還沒好到可以取代父母,


小時候, 我媽常用《申命記6:7》告訴我為麼她要教我學習聖經,


經文說『要反覆教導兒女, 無論在家還是走路, 躺下還是起來, 都要教導他們』,


請注意, 要反覆教導兒女的人是誰?


 



是父母, 不是聚會,


父母按耶和華的意思親自教養兒女, 把他們撫養成人, 這才是信賴上帝,


但有些父母把教養兒女的責任丟還給上帝, 這是依賴, 不是信賴 (雖然這兩者看來很像)!


當然, 上帝沒有丟下父母孤立無助, 衪在《申命記6:5.6》教父母們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經文說『你要... 愛耶和華你的上帝, 今天我吩咐你的這些話, 你要記在心上, 也要反覆教導兒女...』


父母『愛耶和華』, 把上帝的話『記在心上』, 再憑此教導兒女, 這就是信賴上帝的親子教育.


父母很少認真想過孩子不愛聚會的原因, 他們想的都是必需聚會的原因,


如果父母常問孩子喜歡吃什麼, 然後就買他們愛吃的回來,


為什麼不同樣關心怎樣才能讓他們“愛吃”聚會的靈糧呢?


孩子不愛聚會通常有兩大原因: 無聊 (聽不懂, 聽懂的又和他們沒關係) 和找不到朋友!


 



先談談無聊,


孩子已習慣方便, 7-Eleven. 手機滑來滑去多方便, 


孩子喜歡玩. 喜歡影音, MP3啦. 電影啦. 逛夜巿啦多好,


今天你要他們乖乖坐下聽聖經, 而且一聽就要一個多小時, 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種折磨 (上學已經夠累的了),


這... 難道就順著他們不來聚會? 當然不是, 


這麼說吧, 如果聚會是自助餐, 每個節目就是一道菜,


當孩子還小, 菜色再好吃, 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大口了, 最好先把它們弄小口一點,


聚會也一樣, 對父母來說很可口的菜(節目或經文), 對孩子來說卻吞不下去,


父母們需要把聚會的內容“弄小口一點, 合孩子的口味一點”, 這樣才有誘因讓孩子吃,


這需要父母們花點心思, 不能只是說「專心聽, 不要打瞌睡」然後就把孩子當盆栽一樣丟在椅子上.


 



我喜歡和年輕人聊 (請注意是“聊”, 不是碎碎唸, 而且聊有“輕鬆”的意思) ,


舉例, 聚會後(或者回家的車上) 試著和孩子輕鬆的聊:「剛才的聚會有什麼印象比較深的經文嗎?」


孩子搖頭表示沒想法, 這未必是他不專心, 可能是肉太大塊吞不下, 父母要試著切成小塊一點,


例如「有一節經文是箴言1:4, 它說『使年輕人有知識, 會思考.』(孩子要是沒印象也別生氣)


            你的同學裏面有沒有“有知識卻不會思考的人”啊? 例如很會考試但行為很幼稚的?」


這只是舉例, 這節經文在聚會中使用時可能和孩子沒什麼關係, 但用心的父母把它“料理”成和孩子有關係.


 



還有一層, 聚會著重真理和屬靈的教導, 但生活上還有很多別的事孩子需要跟父母學習,


如果父母疏忽這一層, 就會產生很會背經文但生活不能獨立的媽寶基督徒,


別說照顧別人, 他們可能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請想想耶穌12歲時發生的一件事,


那時是公元12年, 逾越節結束之後, 按《路加福音2:43》:


『大家回去的時候, 孩子耶穌還留在耶路撒冷, 他的父母卻沒有察覺...』


最後他們在哪裏找到耶穌?


在聖殿裏.


耶穌『坐在老師中間, 邊聽邊問...』


馬利亞這時發了牢騷, 可以想見她對耶穌開始碎碎唸,


不料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我必在我父親家裏嗎?』」(路加福音2:46-50)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 小耶穌的“屬靈的思想”在當時早已超越了約瑟和馬利亞,


那為什麼小耶穌不在12歲時就受浸呢?


 



小耶穌那時不愛上帝嗎? 不愛人嗎? 不會啊, 那為什麼他不在12歲受浸呢?


這有點像不能光憑愛不愛就決定結不結婚一樣,


除了彼此相愛, 婚姻還牽涉到不少責任和性格上的成熟,


類似的, 耶穌當然很愛上帝和愛人, 而且他能和聖殿老師對談表示他的屬靈思想已達相當高的水準,


但小耶穌還沒受過任何考驗, 他還有很多事需要學習, 不是跟聖殿導師學, 而是留在父母身邊學, 


於是『 耶穌跟父母一起下拿撒勒去, 仍舊順服他們. 』(路加福音2:51)


約瑟和馬利亞可能曾缺乏自信, 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教好上帝的兒子,


還好他們沒有因此就把耶穌丟到聖殿去, 以為聖殿導師教的比自己好,


約瑟和馬利亞信賴上帝, 他們必定按申命記的吩咐每天『反覆教導兒女』,


難怪耶穌長大後不只是會背經文的人 (那是抄經士的專長), 也不只是很會演講的人,


他更是一個孝順. 通情達理. 有責任感的人, 不但能照顧自己, 還能照顧別人.


 



今天就算馬利亞出了一本教養書, 書名叫「我怎麼教出耶穌小孩」,


書中把她教耶穌的方法全寫出來, 我們讀100遍就能教出像耶穌的小孩嗎?


不能, 連馬利亞和約瑟後來生的幾個兒女(耶穌的弟妹)全都不如耶穌, 可見教養不只是用什麼方法的問題,


教養不是套入公式就行,


但如果真有公式, 我會選浪子比喻裏的那位父親,


先給孩子愛, 再給孩子尊嚴 (尊重), 孩子對這個家才會有歸屬感, 才會想要回來. 


 


註:


對於犯錯的人來說, 自責是悔改的第一步, 這種自責是上帝喜悅的,


例如撒母耳記下24:10就提到大衛因統計人口而自責;


但這裏說的不是犯錯的人, 尤其不是盡責的父母,


你們按耶和華的管教撫養子女成人, 該做的都做了, 偏偏子女不愛上帝, 這不是你們的錯,


請別再自責下去, 否則可能是給撒但開了門.


 


後記:


孩子不愛聚會的第二理由正是基督徒父母的第四個盲點,


常見父母唸孩子:「厚, 你都不會去找人交往.」然後自己忙著交往, 卻把孩子丟在椅子上,


老實說, 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


說不定約瑟和馬利亞也是這樣, 所以他們才沒立刻發現小耶穌不見了 (一笑~)


嗯, 第四個盲點就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相關文章: 基督徒父母的難言之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莎士比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