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有取悅誰嗎?
一般來說, 我們不是取悅自己就是取悅別人, 當然, 取悅寵物也是有的.
先說取悅別人吧,
我們取悅別人的普遍原因是“愛”,
例如做父母的經常問小孩:「你想吃什麼?」
有次一個媽媽剛打手機問小孩這個問題, 等她打完我問:「妳呢? 妳想吃什麼?」
她楞了一會兒, 大概沒想過這個問題, 然後說:「孩子吃什麼, 我就吃什麼.」
唉, 我沒小孩, 但只要老爸老媽在, 也是問:「你們想吃什麼?」
莎嫂也常問我這個問題, 似乎被問這個問題的都是被愛的一方,
如果你愛自己過於愛家人, 那肯定不問的, 你吃什麼家人就跟著吃什麼, 他們根本沒得選.
取悅自己也是一種愛, 不同的是, 我們把愛別人的心拿來愛自己,
看看小孩子, 父母不買玩具就哭到像要被棄養一樣, 可見愛自己是天性, 不用教就會,
有人把愛自己和自私劃上等號, 這樣說太狹窄了些,
問題在於我們愛自己到什麼程度? 別人的幸福和我們自己的幸福在比例上如何拿捏?
一個愛自己的人飲酒有節制. 另一個愛自己的人飲酒不節制(更可惡的是還堅持要開車),
兩人都愛自己, 結果大不同!
伊甸園裏, 夏娃看見那棵樹的果子「悅人眼目」(其實是“悅自己”眼目),
她才不管上帝說什麼,「就摘下果子來吃了」, 這是人類史上取悅自己最早也最糟的記錄,
從此以後, 很多問題都循同一模式發生:
妳的錢悅我眼目, 我就想辦法偷搶騙,
妳美到悅我眼目, 我就想辦法侵犯妳,
看你不順眼(不悅眼目), 我就揍你…
聖經預言, 末世的徵兆之一就是「專愛自己」的人會愈來愈多 (提摩太後書3:2) , 果然如此!
以這種方式取悅自己都沒什麼好事, 難怪聖經說「不該總是取悅自己」(羅馬書15:1)
整天都在想自己的人並不快樂, 而且人緣都不怎麼好,
難怪所羅門王會說:「與眾寡合的, 只求滿足自私的心願.」(箴言18:1)
一般來說, 取悅別人和愛有關, 這點戀愛中的人最明顯.
取悅別人也和感恩有關, 這是為什麼有人送你禮物後你會想要回報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沒有愛, 也不懂感恩, 他就會期望別人過來取悅他, 這點看看被寵壞的小孩就知道了.
但沒有愛或感恩就不會取悅別人嗎?
未必!
取悅別人有時只是是一種社交手段, 尤其在你有所求的時候.
聖經就找得到這樣的例子,
例如大衛的兒子押沙龍, 他耍手段取悅人民,
「這樣, 押沙龍就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 謀反的勢力愈來愈大.」(撒母耳記下15:5, 12)
敍利亞的元帥乃縵是另一個例子,
他根本不愛先知以利沙也不感激他, 甚至對以利沙還很反感,
但他還是準備了大筆金銀取悅以利沙, 為什麼呢?
因為他希望以利沙能治好他的麻瘋,
結果呢? 先知醫好了他(但沒有接受他的餽贈),
以利沙可沒有說:「喂, 乃縵, 你先培養愛和感恩, 然後我才醫好你.」(列王記下5:5-16).
我們不要以為“愛”是萬靈丹, 好像只要把愛抬出來, 什麼問題就能解決了,
我們想一下雅各,
二十年前, 為了家產分配不均, 哥哥以掃恨雅各, 恨到想要殺他, 所以雅各倉惶逃命,
如今, 雅各事業有成了, 打算向哥哥求和,
但他又擔心哥哥會對他不利, 尤其他已經兒女成群, 要是連累妻兒... 唉, 怎麼辦才好?
雅各終於想到一個辦法,
他把好幾百隻羊. 牛. 驢. 駱駝分成一群一群的先送去給以掃,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先送上禮物平息他的怒氣, 然後再跟他見面.」(創世記32:20)
以掃後來問他:「這些牲畜是什麼意思?」
雅各說:「是要討我主歡心.」(33:8.9)
這辦法果然奏效, 二十年來的恩怨一筆勾銷了 (可見錢或物質還是很好用的),
但要是雅各不這麼安排呢? 要是他兩手空空, 只是呆呆的說:「以掃, 我用愛和感恩來見你...」, 如何?
所以, 不要以為取悅人非要做得很高尚才叫取悅, 在這方面, 雅各的確很有實用的智慧.
對基督徒來說, 取悅還有一個特別層面, 就是取悅上帝. 佛家並沒有這個觀念, 佛教徒不用取悅佛, 因為他們認為人人都可成佛, 但基督徒不同, 取悅上帝等於是一個圓心, 基督徒的生活是繞著這個圓心轉的, 外人大概很好奇基督徒怎樣取悅上帝, 上帝什麼都不缺不是嗎? 嗯, 對於這個問題, 聖經是這麼說的:「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 就是愛他了」(約一書5:3) 所以, 為了表示自己愛上帝, 基督徒很認真查考聖經, 因為上帝的誡命寫在聖經裏, 而聖經中和“取悅人”有關的原則之一是要顧及別人的良心, 例如《歌林多前書8:12》:「你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 就是得罪基督了.」 保羅講的是什麼事呢?
他在講「關於祭偶像的食物」能不能吃的問題(歌林多前書8:1)
他個人覺得吃或不吃都不要緊, 但是有些基督徒「從前拜慣偶像」就認為不該吃(8:7),
我們經常引申經文用在各種事上, 因此很容易把這些經文用到和祭偶像的食物無關的方面,
這本來也沒什麼, 不料出現了一種現象,
顧及別人的良心的好處是, 我們受到提醒做人不要自私, 不要什麼事都只顧著自己的感覺.
但最好的藥若使用不當也會傷身, 不當的使用經文也會,
顧及別人的良心若使用不當, 會產生一種壞處,
就是一直活在“別人怎麼看我?”的陰影下,
有些善良內向的基督徒因此做什麼事都畏畏縮縮的,
他們提心吊膽, 因為害怕不知不覺又得罪了什麼人的良心, 長此以往他們開始憂鬱不樂,
我知道不少基督徒為了顧及別人的良心竟捨棄了自己的良心, 總是活在取悅人的面具下,
這讓我非常難過, 因為經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保羅是個非有愛心的人, 他在給帖撒羅尼迦人的信中甚至說:
「我們在你們當中温柔和藹, 好像母親乳養愛護自己的孩子」(帖前2:7)
如果他知道自己的話讓人憂鬱, 他會多麼難過.
另一方面, 保羅說有些人的良心是“軟弱”的,
奇怪的是, 他們的良心有時又軟弱得很強,
強到把自己變成糾查隊, 三不五時就想糾正讓他們軟弱的人,
我常說「良心要敏銳, 不要敏感」, 這話實在是有感而發的...
而良心敏感的人又分為兩類: 善良的人對自己敏感, 正義的人對別人敏感.
先講善良的人,
如果有人(例如未信主的家人) 說:「你讀聖經有什麼用? 還不是和以前一樣差勁!」
被說的基督徒就難過得要死,
他們難過不是因為被罵, 而是覺得自己沒有榮耀上帝, 這讓他們受不了,
我知道有些基督徒很難接受污名,
他們寧可自己被罵, 卻不能接受上帝被罵, 那真是不可承受之重.
當然, 我們被罵可能是真的自己有問題, 但也可能是罵的人有問題, 你怎麼做他都不滿意,
但有些基督徒就是非常容易自責,
不管是不是罵的人本身有問題, 他們一律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那正義的人呢?
這種人通常律己甚嚴, 也因為自己做得到就得理不饒人, 以為人人都應該要做到,
所以聽到有人跟他們抱怨:「你們教會的人怎樣怎樣」他就受不了,
由於經上說『凡事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歌林多前書10:31)
他就沈思(這種沈思還是少用為好):「基督徒是世界的光, 不管什麼事, 被外人指責就是不對!
就是讓上帝在譏笑他的人面前抬不起頭! 」
因為愛上帝, “軟弱”的良心變強了, 他去找被指責的人, 希望他們停止羞辱上帝,
於是, 已經飽受外人指責的弟兄姐妹還要被自己的弟兄姐妹指責... (突然想到約伯的三個朋友).
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外人指責”這件事呢?
《彼得前書4:15.16》教我們先學會分辨外人指責的基礎是什麼,
經文說:「你們誰也不該因為作惡而受苦, 如果因為是基督徒而受苦, 就不該覺得羞恥.」
為了說明這點, 容我舉二個例子:
有一次, 法利賽派指責耶穌的門徒「違反傳統, 吃飯前不洗手」,
耶穌聽到了有沒有大驚小怪, 認為門徒怎麼落人口實, 就把門徒找來訓斥一頓呢?
按《馬太福音15:3-14》的記載, 耶穌是提出了責備, 但他責備的竟然是法利賽派而不是門徒,
耶穌指責他們太過虛偽, 虔誠全是做給人看的,
( 另一次是耶穌本人被指責飯前不行洗手禮, 這事見於《路加福音11:38》,
要注意的是, 法利賽派不是指責耶穌和門徒不洗手, 而是不行“洗手禮”, 洗手禮是什麼?
是法利賽派自己訂的規條, 說洗手一定要洗到手肘才能取悅上帝, 請參考《馬可福音7:1-3》).
事後門徒跟主說:「你的話成了他們的絆腳石」,
糟了, 耶穌沒有聽保羅的話(一笑~), 因為保羅說過:「凡事我們都不做人的絆腳石.」(林後6:3)
所以如果有人這樣說我, 我大概會睡不著, 難過到認為自己不配當基督徒,
或者, 如果有人這樣說弟兄姐妹, 我大概會氣得要死, 認為他們讓上帝蒙羞,
請注意主怎麼處理這種事?
他因此睡不著嗎? 覺得自己不配做基督?
他說「任憑他們吧」, 五個字就解決了,
門徒不用為了這些人軟弱良心就刻意洗手到手肘,
主也沒有討好誣告他們的人, 希望他們能對基督教有好感, 就到處找人道歉.
第二個例子:
按《馬太福音12:1-8》記載, 有人看見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搓麥穗吃, 因此指責他們,
這是哪一類的指責呢? 是門徒作惡嗎? 還是因為他們是基督徒?
摩西律法中有一條是這麼說的, 見於《申命記23:25》:
「你走進别人未割的麥田裏, 只可用手摘熟穗, 卻不可開鐮割取.」
所以門徒沒有作惡, 但因為他們跟從基督, 法利賽派看他們不順眼, 就沒事找事,
主不隨他們起舞, 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不必耗費心力為這種事去討好每個人.
好了, 希望這篇文章沒有傷了誰軟弱的良心才好.
後記:
有些基督徒(只是有些)把聖經當成數學公式,
天真的以為只要把問題套入一節經文, “登!”問題就解決了,
不然就「一節經文走天下」, 以為這節經文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雖然有些經句很有代表性, 可運用的範圍較廣; 或者我們對某節經文特別感動就常用,
但如果“一節”經文這麼好用, 那要整本聖經做什麼?
其實, 同一節經文按使用者的智慧(或愚昧), 可以是利刃, 也可以是柔軟的羊毛墊,
我曾經以為只要是為了取悅上帝, 就連死都不怕 (蓋達組織好像也這樣想),
這時我會用一些經文強化自己的信心,
例如《希伯來書13:6》:「有耶和華幫助我, 我決不害怕, 人能把我怎麽樣?」
雖然經文說「我決不害怕」, 但會用它通常就是在最害怕的時候, 一種沒有退路的絕決!
發生在使徒保羅身上的一件事幫助我看出, 不每件事都要搞得這麼激烈不可.
保羅為了幫助猶太人看出割禮已不再是取悅上帝的條件, 他真是費盡心思,
甚至說了重話:「如果你們受割禮, 基督就對你們無益了」(加拉太書5:2)
看來保羅在這件事上是不可能退讓的, 而事情就發生在保羅第二次海外傳道旅行的時候,
在《使徒行傳16:3》, 保羅做了一件他不願意做的事,
他在路司得遇上了一個叫提摩太的年輕人, 保羅很欣賞他, 打算讓他跟在身邊,
但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 所以提摩太沒受過割禮, 怎麼辦?
「哼, 提摩太偏不受割禮, 有耶和華幫助我, 誰怕誰!」
沒有, 保羅不這樣想, 他考慮到猶太人的良心, 於是「帶他去行割禮」,
接著第4.5節經文說:
「他們經過各城, 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法令交給各地的門徒遵守…」,
為什麼保羅寧可讓步呢?
如果提摩太沒有受割禮, 他們每到一處勢必要浪費不少時間和守舊的人爭辯提摩太身分的正當性,
這會不必要的惹怒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猶太人, 因而模糊了保羅探訪的焦點,
保羅的讓步對嗎?
聖經說「各群會衆信心日益穩固, 人數天天增加.」
在這件事上, 保羅取悅了上帝, 也取悅了人.
一個人的最佳狀態是: 取悅上帝又取悅人, 而且自己做得很開心,
但這真是非常不容易辦到的,
所以我特別欣賞《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不斷增長, 越來越得上帝和人的喜愛.」
因為我也做不到.
額外的部份:
(下面是準備本文時想到的一些東西, 因和本文沒有直接關係就放在最後)
1.
“愛”和“捨”不一定非衝突不可,
像哈拿, 她求子心切, 後來終於生了撒母耳, 孩子斷奶後她卻開心的把兒子獻給上帝,
哈拿愛撒母耳, 卻也樂於捨了撒母耳, 對取悅上帝的人來說, 愛和捨之間可以是和諧的;
亞伯拉罕獻上獨生的以撒時也類似這樣,
但耶弗他就不同了, 雖然獻出獨生女是他自願的, 但他卻難過得要命,
上帝並沒有因此覺得耶弗他很差勁.
2.
五餅二魚太有名了, 加上耶穌倡導簡樸的生活, 又常勸人不要累積錢財,
我一直以為主是排富的,
所以我不是沒讀過耶穌應邀到法利賽人家裏吃飯(顯然他不是去吃饅頭剩菜的),
只是... 嗯, 有點想跳過,
結果主不但去了法利賽派家裏吃飯, 還吃了好幾次(路福7:36, 14:1),
「主不是應該陪窮人吃飯才對嗎? 」我心裏這樣想,
當然, 主不是為了享受美食去的, 他可能想利用這些機會幫助一些人, 這些人是門徒碰不到的,
無論如何, 主沒有因為排富而拒絕邀請, 否則他請法利賽人吃路邊攤一樣可以作見證不是嗎?
再舉一個例子, 羅馬士兵在耶穌死後拿走了他的裏衣, 為什麼呢?
因為這件裏衣質料上乘,「沒有縫口, 是從上到下一片織成的」(約福音19:23)
無論這件高級的裏衣是不是人送的, 主並沒有排斥穿它,
他一點也不擔心「要是門徒知道我穿這麼好的衣服, 我就不是好榜樣了.」
但不知為什麼, 有些基督徒 (只是有些) 和我一樣過分正義,
要是法利賽人邀請我去吃飯, 或是有人送我一件貴重的衣服,
我寧可拒絕, 以為這樣才是取悅上帝, 以為這樣才是簡樸, 以為這樣才是良心清白,
但主的想法顯然不這麼狹窄.
3.
「愛人如己」這句話我總是只用一半, 「愛人」那半; 基督徒超會愛人, 反倒是「如己」想的不多.
長久以來, 我不大懂什麼是愛自己,
每當想休息一下(有時候是偷懶啦) 就有罪咎感, 因為主連休息的時候都沒有 ... (諸如此類),
從小讀經, 一向都是「愛人捨己」, 不是「愛人如己」,
年紀大了, 發現自己的理解有些不對勁,
就像一幅本有優美風景的拼圖,
每片拼圖(經文)看來都是好的, 但位置不對(運用不當)就是套不進去,
就算勉強合上, 圖案也沒有原來的好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