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氣, 不需要以為自己不夠香就想變成另一種花.
基督徒一年要聽幾場演講?
每個禮拜天至少一場, 不缺席的話, 一年就聽了52場, 這還不包括其他日子的聚會,
除了從演講學習, 基督徒也喜愛讀經和沈思, 領略上帝話語的甘美馨香,
為什麼基督徒這麼樂意學習呢?
一般來說, 學習不外 2 個理由:
1. 為了需要或利益 (例如上學. 考證照或者公司進修都屬此類).
2. 為了興趣和充實人生 (例如烘焙. 才藝這類; 我家附近的媽媽們, 時間一到就自動跑到學校跳土風舞, 熱心得很).
但只有一種人是為了 愛 而學習, 就是基督徒,
他們學習愛上帝和愛人, 這份學習力有多強?
聖經裏有句話把他(她)們形容得很好: 就像嬰孩渴慕奶一樣.
學習本來就是好事, 學習讓我們成長, 學習也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但我發現, 有些基督徒和我一樣, 在學習上遇到了困擾,
我不是說讀了就忘的那種困擾, 也不是看不懂的那種困擾,
而是在學習之後, 我們對自己(或別人)的要求也跟著提高了,
當自己(或別人)做不到時就不快樂.
就說講我自己吧,
這幾年, 我開始思考「基督徒能不能“做自己”」這個問題,
我以為不能, 因為經上說基督徒願意為主活, 也願意為主死 (羅14:7.8), 所以我們不屬於自己,
對, 做基督徒就是要捨己, 捨己就是沒有自己,
不做自己, 那要做誰呢?
主耶穌說:「你們要向我學習」(太11:29), 保羅也說:「你們要效法我, 像我效法基督.」(林前11:1)
所以從小到大, 我學習不做自己, 我學習變成基督和保羅的樣子!
一開始那幾年, 我很快樂, 因為自己提升了, 生活有意義了,
但後來, 我像一顆球給丟到了高點後只能掉下來,
再丟上去, 又掉下來; 再丟上去, 又掉下來, 再丟上去....
我終於明白, 自己根本不可能成為基督或保羅,
我想自己一定讓上帝失望了, 也讓關心我的人失望了, 於是開始內咎.
每當我想到基督的話就更困擾了, 他說「真理會叫你們自由」(約8:32)
自由? 可我怎麼覺得“真理叫你自責”“真理叫你好累”呢?
嗯, 真理不會是問題, 那問題一定出在我身上, 有可能我對聖經的理解哪裏錯了嗎?
多年下來, 我總算有了方向.
做基督徒必需有捨己的意願和精神, 否則不做也罷,
但我一直把“捨己”和“不能做自己”搞混了, 其實它們是兩碼子事,
保羅在羅馬書14:4 就拿奴隸(羅馬共和國盛行的制度) 打比方,
奴隸(僕人)當然不屬於自己, 他(她)屬於主人, 但奴隸不能做自己嗎?
在羅馬的奴隸巿場, 健康的奴隸才能賣較好的價錢,
如果他有專長, 例如擅於張羅宴會. 彈得一手好琴... 就更搶手了,
使徒行傳16:16 就記載了一個會占卜的女僕「讓主人發了大財」,
這些奴隸是主人的財產, 為什麼主人買他? 因為這個奴隸“有用”,
如果奴隸沒思沒想, 主人不說就不曉得動, 那他就沒用了, 連當奴隸的條件都沒有.
在學習的過程中, 尤其是學習某個榜樣, 必然含有模倣的成分, 但不能以模倣為目的,
例如四福音, 內容雖然都是講耶穌的生平, 但他們(馬太. 馬可. 路加. 約翰)並沒有互相模倣,
他們不模倣不是因為另外三個寫的不好, 而是不需要模倣, 否則一本福音書就夠了, 何必有四本一樣的?
再拿保羅來說吧,
他曾是法利賽派, 在迦瑪烈門下受教, 但當他成為基督徒之後呢?
他自己說:「我不惜放棄一切, 視為一大堆廢物, 以求得著基督.」(腓3: 7.8 )
以前我看到經文說“放棄一切”, 就天真的真的放棄一切, 因為“經文這樣說”,
我以為聖經說什麼跟著做就對了, 我讀經讀成了書獃子.
聖經裏有些話是不用想太多, 做就是了,
例如挪亞建造方舟時, 上帝說什麼挪亞都照做, 這就算為他的義 (創6:22), 摩西也是一樣(出39:42.43),
但要注意的是, 在這兩個例子裏,「照著做」指的是“上帝指派的工作”,
例如挪亞「照著做」指的是怎麼蓋方舟. 摩西「照著做」指的是怎麼籌備會幕,
「照著做」不是說生活上的什麼細節都要等上帝指示, 好像不這樣就是對上帝不敬, 就不夠虔誠,
有一次耶穌設了一個比喻, 比喻裏主人罵了一個僕人, 為什麼呢? 因為主人沒有交待細節, 他就呆呆的等, 什麼也不做 (路19:20-26).
有的人說:「聖經說什麼我就做什麼!」那可能表示「聖經沒有說的, 我就不知道怎麼辦」.
如果這麼簡單, 要沉思何用? 保羅又何必說「理解力 因常常運用而鍛鍊純熟」呢? (來5:14)
難怪聖經說有些人「老是學習, 卻總不能確切認識真理」(提後3:7)
保羅說「放棄一切」沒錯, 只是這「一切」指的不是“什麼都不要了”,
例如他可沒有放棄自己的羅馬公民權(徒16:37; 22:25), 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學問 (徒21:40),
還好他沒放棄這些, 因為後來證明這些對於他的服事很有用,
保羅放棄的, 是利用這些圖利; 他放棄的, 是在羅馬或法利賽派裏成名的機會.
還有, 保羅說:「你們要效法我, 像我效法基督.」
保羅效法基督到最後, 他有沒有變成基督呢?
沒有,
他沒有變成基督, 那他變成什麼?
他從掃羅變成了保羅, 變成更好的自己 !
基督就更不用說了,
他完美的效法天父, 但效法到最後, 他有變成上帝嗎?
《腓立比書2:6.7 》說:「他... 從沒有想過要攫取跟上帝同等的地位, 反而徹底捨了自己.」
《希伯來書5:8》又說主「從痛苦中學了服從」,
經文說連基督也要學習, 但不是學習怎麼變成上帝, 而是學習怎麼服從,
也就是說, 學習怎麼做好基督(他自己)的角色.
基督徒必需效法基督, 這是一定要的,
但無論我們學得多麼像, 能付出贖價的只有一位 (當然不是我們),
我們要放棄的, 是那個 認識基督以前 的自己,
認識基督以後的自己, 是基督救贖回來的自己, 是上帝看為寶貴的自己,
這個自己好得很, 何必連這個自已也要放棄?
看清楚這點後, 我輕鬆多了,
不再因為自己考不到基督或保羅的分數而自責, 以為上帝看我不及格 (上帝若這麼容易就失望, 還真是把衪看扁了) ,
我也不再對別人有過高的期望, 動不動就在心裏打別人的分數,
我常提醒自己保羅在羅馬書14:4說的「你是誰, 竟然妄斷别人的家僕? 他站住還是跌倒, 都是他主人的事.」
同理, 我們也不用妄斷自己, 給自己亂打分數, 因為自己也是上帝的家僕.
以前我以為榜樣愈多愈好,
我希望自己有以諾的勇氣. 亞伯拉罕的信心. 約伯的堅忍. 摩西的謙和. 大衛的忠貞. 所羅門的智慧.
彼得的耿直. 保羅的學識. 巴拿巴的仁慈... (太多了講不完), 喔, 最好還有路加的醫術和參孫的力量.
結果, 我把自己搞到累死,
我所學習的這些榜樣們, 有誰像我這樣貪婪的嗎?
沒有, 他們大多只有一兩樣明顯的特質就很蒙上帝悅納了.
如果榜樣愈多愈好, 那麼亞伯拉罕的信心一定很糟,
因為他缺少榜樣, 他不認識摩西. 約伯. 撒母耳. 大衛. 但以理和路得, 他甚至不認識耶穌, 他連聖經都沒有,
亞伯拉罕有因此學不到東西嗎?
有一百個榜樣的人是不是比只有十個榜樣的人好十倍?
信仰不是數學,
聽了十年演講的基督徒未必比只聽五年演講的“信心多一倍”.
我學繪畫時, 有個小發現,
一幅畫剛開始必需加筆, 否則只是白紙一張,
加筆後它會漸漸變美, 加到一個程度會最美,
但若還不滿意, 希望這最美的畫能再完美一點, 所以一直加筆上去,
那張畫肯定完蛋, 最後連自己都不想看.
有一天, 我又讀到約翰福音4:14 , 雖然以前讀過多次, 但這次感受特別好,
經文的背景是耶穌在雅各井旁和一個撒瑪利亞婦人交談, 當時婦人正在打井水, 主說:
「人喝我所給的水, 就必永遠不渴, 我所給的水要在 人裏面 成為泉源, 不斷湧出水來, 叫人得著永生」.
「人裏面」就是說不必從「外面」得水, 這「外面」不單指那口井, 更是其他人或其他方面的意思 .
一個初信者若說: 「啊, 我學到很多」, 這是好的,
但信主夠久的人或許該把精力花在怎樣讓水從“裏面”湧出來,
而不是老要從別人或外面學習, 好像沒有別人(別的井) 我們就不能學習一樣.
對保羅來說, 他欣賞很多弟兄, 例如幫助他復明的亞拿尼亞. 為他背書的巴拿巴(因為當時沒有人敢接近他).
陪他海外傳道的路加醫生. 收留他的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 提摩太... 等,
保羅很清楚上帝給每個人的恩賜不同, 他說:「各人... 的恩賜, 有的這樣, 有的那樣.」(林前7:7)
所以他能從各群會眾學習, 他說:「由於你我的信心 彼此 交流, 大家就能 互相鼓勵了」(羅1:12)
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他不會把太多的注意放在某個人身上,
因為他只有一個榜樣, 就是基督.
有些基督徒的能力較強 (例如保羅), 上帝就用他來成就大事,
有些能力較弱, 上帝也用他,
例如在亞比該阻止大衛殺人的事上, 有一個人擔任很重要的角色, 沒有他的話, 亞比該還被蒙在鼓裏, 他是誰?
唉, 我也不知道, 因為聖經只說他是「一個僕人.」(撒上25:14)
雖然我不知道他是誰, 但上帝顯然知道, 所以他才被記在聖經裏,
可見, 就算我們只是“在別人眼中連名字都沒有的小人物”, 上帝照樣看我們“有用”.
不同的時代, 上帝的旨意會不同; 甚至不同的人, 上帝的旨意也不同,
雅各和約翰放棄了捕魚的職業才能跟從耶穌,
比撒列和奧何利亞伯卻不用放棄專長就能跟從摩西(出31:1-6),
上帝不會要求亞伯拉罕坐船到羅馬向凱撒作見證, 衪也不會要保羅獻上兒子;
摩西不用蓋方舟. 挪亞不用過紅海,
所以, 亞伯拉罕不需要花腦筋去想:「我怎樣才能和保羅一樣」?
保羅也不用傷腦筋:「我怎樣才能和亞伯拉罕一樣」?
亞伯拉罕只有一個, 保羅也只有一個,
上帝從沒要我們變成保羅, 或者變成聖經裏的誰, 因為那個人只有一個,
上帝只期望我們能因效法基督而做更好的自己,
然後 用這個更好的自己 來愛上帝和愛人,
保羅曾語重心長的說:「你要時刻留意自己和自己的教導.」為什麼他把“自己”擺在教導之前呢?
或許正因為這緣故吧.
10月12日後記:
我們都需要榜樣, 但不能沒有榜樣就不能成長,
有些基督徒太謙卑了, 謙卑到完全沒有自信, 人若沒有自信是很難快樂的,
好榜樣能激勵我們, 讓我們完整,
但缺乏自信的人總在學習之後變成“啊, 我怎麼那麼糟?”或“相比之下, 我真是太差勁了.”
結果不但不完整, 反而愈學習愈渺小, 這對服事而言不是好事.
如果是技術或才藝上的東西, 例如外語或樂器, 那真是活到老學到老, 什麼都能學習,
但若是人格特質, 那學習未必需要, 這才是我在這篇文裏要強調的事,
假設亞伯拉罕和挪亞生活在一起, 那亞伯拉罕當然可以向挪亞學習怎麼建造方舟,
但若挪亞認為, 和亞伯拉罕一比, 蓋方舟哪叫信心? 一定要像亞伯拉罕一樣獻上兒子才叫信心,
他這種想法只會把自己和家人搞到瘋掉!
我認為, 在某些情況下, 與其學習, 不如欣賞,
舉例, 假設梵谷看了莫內的畫很感動. 很喜歡,
他根本不需要說:「你好棒, 我要跟你學習!」結果把向日葵或鳶尾花畫成跟莫內一樣,
他其實只要說:「你好棒!」(欣賞) 然後畫自己的東西就行了.
基督徒在學習上也一樣, 別盲目的學,
不妨多欣賞別人, 然後做更好的自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