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裏有些美德是基督徒守得很緊但外人未必想守的, 例如婚前不該有性行為,
當然聖經也有普世價值, 例如「愛人如己」, 就算不是基督徒的人也會重視.
那“謙和”呢?
人人都喜歡和謙和的人在一起, 連上帝也喜悅人謙和,
西番雅書2:3說:「地上遵守上帝法令的謙和人啊,你們都要尋求耶和華,追求正義,力求謙和。
也許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你們可以隱藏起來。」
可見謙和不只是自己的事, 也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事, 經文說明謙和的人較容易遵守上帝的法令.
謙和其實是一種能力 (所以有些人做不到), 謙和不只讓我們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它甚至能保護我們“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
我常鼓勵年輕人要找榜樣, 找目標, 而且愈早愈好,
對信主的人來說, 耶穌自然是個好榜樣,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歷史其實是按耶穌的誔生作為分界的, 耶穌出生前稱為西元前(或公元前), 他出生之後就是西元(公元),
耶穌憑什麼成為世界歷史的代表人物?
因為他運籌惟幄. 決勝千里? 因為他當選時代雜誌的百大風雲人物?
因為他是金氏世界紀錄擁有最多超能力的人? 還是因為他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都。不。是
原因和“偉大”或“厲害”好像沒什麼關係,
耶穌怎麼看自己? 他說過的一段話或許可作為代表:
「所有辛苦勞碌、擔子沉重的人啊,到我這裏來吧... 因為我性情温和,心裏謙卑。這樣,你們的生命就會得享安舒。」(馬太福音11:28.29)
謙和是一種性情, 是由內而外的,
謙和不是客氣, 有些人表面上很客氣, 但心裏把你罵得要死,
或者對外人很客氣, 一回家就成了山大王, 家人希望他不要回來最好.
顯然耶穌不是這種人,
他說「到我這裏來吧... 你們的“生命”就會得享安舒。」
很多人誤解這句話, 以為只要信耶穌, “生活”就會安舒,
上帝能賜下平安沒錯, 但耶穌在這裏說的安舒不是“生活”而是“生命”,
有什麼不一樣?
形容一個人見識有限叫“見樹不見林”, 生活就是樹, 生命才是林,
很多人專注在生活的枝節上, 繞了好幾圈又回到原點, 結果什麼也沒有改變,
耶穌教我們關心生命中較重要的事,
他和我們非親非故, 卻願意關心“辛苦勞碌、擔子沉重”的人, 為什麼?
因為他“性情温和,心裏謙卑。”
客氣很容易做到, 會微笑點頭就行,
但謙和不是點香精油泡個熱水澡, 當下舒服, 二小時後一切又回復原狀,
謙和其實不那麼容易, 正因如此, 它才特別有價值!
如果我們以為只要誠心禱告, 過兩天謙和就產生了, 嘿, 我們成了“新造的人”,
這樣想真是過於天真, 怎麼說呢?
拿十二使徒為例好了,
就算是耶穌經過徹夜禱告才選出的十二使徒, 也不容易謙和,
這麼說吧, 正因為他們是使徒, 所以更難謙和.
或者他們在被選作使徒前還比較謙和, 成了使徒後走路都有風, 反而難以謙和了,
當然, 他們對主耶穌是謙和的, 但對彼此就未必了,
耶穌為此傷透腦筋, 他用盡了方法試著幫助他們謙和,
有一次是叫一個小孩子來, 站在他們當中說: 「你們若不回轉成小孩的樣式, 斷不能進天上的王國.」
最後一次是他即將受難的當晚, 他做了一件使徒們完全意料不到的事: 為使徒們洗腳(包括猶大)!
門徒感動了, 但只有一下下, 馬上又為了“使徒排行榜”爭論起來,
我幾乎聽得到安德烈和彼得(他們是兄弟)對著另外十個人吼叫:「我們跟主最久, 當然我們最大, 你們快過來幫我洗腳!」
這時, 雅各和約翰(也是一對兄弟)插嘴了:「喂, 別忘了在加利利海邊, 我們四個是同時被主選上的, 何況我們還是主的表兄弟咧.」
說完坐下把腳伸直等別人來洗,
拿但業不甘勢弱:「哼! 還攀親帶故咧, 不要臉, 你們可別忘了, 主親自說我是“心裏沒有詭詐的”, 這表示 我才是第一.」
「胡扯!」猶大也加入舌戰:「 主把錢交給我管, 這很清楚嘛, 我們十二個人裏面他最信任我.」
唉, 在法利賽派和其他尊貴的宗教人士看來, 十二使徒不是漁夫就是稅吏, 全都是“沒學問的小民”, 根本看不起他們,
再過幾個小時耶穌的時辰就要到了, 使徒卻還自我澎漲, 在小小的圈子裏爭大比小的,
奇妙的是, 耶穌並未因此取消他們的使徒資格, 還是「愛他們到底.」 這就是謙和的最高境界了,
耶穌的謙和反而在他死後起了作用, 不到兩個月後的五旬節, 彼得向群眾發言時, 其他使徒都謙和在旁聆聽了.
使徒的事例說明了, 無論對自己或別人, 我們都不應期望過高,
以為學了聖經信了主, 就能馬上脫胎換骨, 要是一時做不到就自責或責人, 我們的主可沒這樣對自己或使徒.
謙和的人有能力應付傷害或誤解, 既不懷恨在心, 也不試圖報復, 還能繼續保持樂觀,
這正是羅馬書12:17-19說的境界:「對誰都不要以惡報惡... 只要自己做得到,就要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
親愛的,不要自己伸冤,只要聽憑上帝發怒,因為經上記着説:“我必伸冤,也必報應,這是耶和華説的。」
有些人要比其他人花更久的時間才學會謙和,
聖經裏就有一個人, 用了大約四十年才獲得謙和的能力,
這個人叫摩西,
聖經說他「比(當時)地上任何人都要謙和。」(民數記12:3)
我們要注意的是, 這話是什麼時候. 什麼場合說的?
先講場合,
民數記12:1:「米利暗和亞倫(摩西的哥哥)因為摩西娶了古實女人(西坡拉)做妻子(註1) ,就詆毁他。」
米利暗是摩西的姐姐, 又是女先知, 在以色列人中向來地位不小,
也許她害怕自己的光環被西坡拉奪走, 或者她覺得西坡拉搶了她的鋒頭而妒火中燒,
顯然她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對, 但米利暗從小就照顧摩西(註2), 摩西周旋在兩個女人中間怎麼辦呢?
用謙和!
再看時間點,
這時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也就是說, 聖經稱讚摩西為人極其謙和, 並不是在他還是埃及王子的時候,
不是他「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説話做事都大有能力」的時候 (使徒行傳7:22)
這個埃及王子曾想幫助以色列人, 誰料見義勇為的下場是被迫逃到米甸, 在那裏他娶了牧羊女,
或許和羊在一起太久了, 也或許見義勇為的慘痛經驗讓摩西不想再和以色列人扯上關係,
反正這個“學了埃及人一切智慧”的人變得不大會說話了,
就在他變成“拙口笨舌”時(這是摩西自己說的), 上帝在燃燒的荊棘中揀選了他.
這時離他逃離埃及, 已是40年後了!
我們可能因學了聖經信了主而在外貌或舉止上有顯著的改變,
例如抽煙的人戒了煙. 酗酒者戒酒. 啫賭者戒睹. 無禮的人有禮了. 蓬頭垢面的變乾淨了....
這與聖經一致:「你們學了基督... 就該除掉舊品格... 更新思想背後的動力,並且穿上新品格。」(以弗所書4:20.21)
但我們不應以為每個人的“進度”都該一樣, 或說「我很快就改變了, 你當然也可以.」
誰說你可以我就可以?
雅各和約翰在成為使徒之後, 還是有榮幸被主起了別名, 叫“雷子”(馬可福音3:17)
耶穌有期望他們立刻變成“羊子”嗎? 沒有嘛,
其他使徒在脾氣方面的問題比他們小, 所以他們在這方面改得自然比雅各和約翰快,
反過來說, 我相信雅各和約翰一定也有比其他使徒改得較快的地方,
「既然上帝讓各人有不同程度的信心,各人就要照着自己所得的信心來衡量自己,務求思想健全。」(羅馬書12:3)
“衡量自己”實在是句好話, 因為我們總是管太多, 一開始是“衡量自己”沒錯, 但最後往往變成“衡量別人”.
因此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認為一個基督徒做得到, 另一個基督徒就要“比照辦理”, 至少主耶穌不這樣看我們,
我喜歡箴言19:20的話 :「要聽從勸諭,接受管教, 使你將來成為有智慧的人。」
聖經實在是很有意思的書,
一個已經“聽從勸諭, 接受管教”的人仍然不會「馬上成為有智慧的人」而是「將來成為有智慧的人」,
為什麼要將來呢? 不能馬上嗎?
所有領域的成功者, 鮮有一開始就成功到底的,
少年得志的人就算幸運的一步到位, 卻容易迷失自己, 成功也只不過像煙火那樣一閃就沒了,
基督徒的品格就像種子, 有種子種下去馬上發芽的嗎?
耶穌12歲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 但他不是那時就受浸開始傳福音, 而是要再等17年;
約瑟被賣到埃及已夠可憐的了, 還要被主人之妻污衊, 說他性侵不成(事實正相反)因而下監,
在監裏救了法老王的御酒總管, 人家竟把他忘了, 從他17歲被賣到最後當上埃及宰相也經過了13年.
“聽從勸諭, 接受管教”的人, 例如摩西. 約瑟和使徒, 甚至是耶穌基督, 都不能一次就成功,
那我們又何必逼自己和別人非立竿見影不可呢?
在期待自己或別人培養基督的品格時, 謙和的人較容易接受現實, 也較不會隨便對自己或別人失望.
我自己的謙和做如何?
要給自己打分數的話, 59分吧, 看來在及格邊緣, 其實59分和2分樣的意思一樣, 就是不及格啦,
身體是船, 我是船長, 正朝著謙和的方向前進, 時快時緩, 而且要不時修正, 因為自卑與自責是謙和的迷霧和暗礁,
目前我用開車來訓練謙和, 一扣上安全帶訓練就開始了, 路上每輛車和行人都是我的教練, 不氣不惱願意禮讓,
但願我在幾年後能再得一分, 嘿嘿, 那就....
喔, 不能嘿嘿, 使徒在爭大比小時就會嘿嘿, 人還是謙和一點的好.
※ 照片是三角紫葉酢漿草
註1.
摩西的妻子是古實人或米甸人?
創世記2:13説,“從伊甸流出來”的四條河,其中一條叫基訓河,環繞着“古實全地”,
基訓河環繞的“古實全地”在阿拉伯半島,因為在哈巴谷書3:7,“古珊”對應“米甸地”,而米甸人一般住在亞喀巴灣附近。
摩西的米甸妻子西坡拉稱為“古實人”,很可能是由於有一群住在阿拉伯的古實人。(出18:1-5;民12:1)
“古實人”這個詞可以指住在非洲古實地的居民,或在一些情況下指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人。摩西的妻子西坡拉顯然屬於阿拉伯半島的古實人。(出18:1-5;民12:1)
(資料來源:《洞悉聖經 上冊》2012中文版, 由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註2.
( 以色列人太會生了, 由於人數日增, 讓埃及人大為恐慌, 法老下令所有出生的以色列男嬰都要投入尼羅河淹死)
「有一個利未人娶了利未的女兒。婦人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她見孩子非常俊美,就把孩子藏了三個月。
後來再也藏不住了,她就拿一個用紙莎草做的箱子,塗上瀝青柏油,把孩子放進裏面,擱在尼羅河邊的蘆葦叢中。
孩子的姐姐遠遠地站着,要看他會遇上甚麽事。
不久,法老的女兒下到尼羅河裏沐浴,侍女們在尼羅河邊行走。她一見蘆葦叢中有一個箱子,就差婢女拿過來。
她打開箱子,看到了孩子,見男孩正在哭。她説:“這是個希伯來人的孩子。”雖然這樣,她還是憐憫孩子。
孩子的姐姐對法老的女兒説:“要我去給你特地找個希伯來婦人做乳母,替你乳養這個孩子嗎?”
法老的女兒對她説:“好,你去吧。”少女立刻去叫孩子的母親來。
法老的女兒對婦人説:“你把這個孩子抱去,替我乳養他,我會給你報酬。”
婦人就把孩子抱去,乳養他。孩子長大了,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裏,他就做了法老女兒的兒子。
法老的女兒給孩子起名叫摩西,説:“這是因為我把他從水裏拉上來。」(出埃及記2:1-10)
留言列表